紫花苜蓿

Alfalfa/Lucern
Medicago sativa L.

       紫花苜蓿是温带气候区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可为草食家畜提供质优价廉的蛋白质。苜蓿的根系发达,耐旱性出色,但灌溉可显著提高干旱地区的产量。南方山区种植苜蓿最大的挑战就是排水问题,尤其是降水多的地区,这已经成为制约南方苜蓿种植的主要因素。通过根瘤菌的帮助,苜蓿可以获得额外的氮肥供应,除特别高产或高强度利用外,苜蓿的氮肥需求较低,磷钾是苜蓿最需要补充的营养。紫花苜蓿的常见利用方式是割草,割草后再生能力很强。也有可放牧利用的品种,但苜蓿的耐牧性是有限的,放牧必须控制利用强度,并预防鼓胀病。

秋眠级数(FD)

      苜蓿品种众多,选择时首先要看其秋眠级数(FD),依据秋季割草后的再生速度,品种被分为1到11级。1级品种秋冬季不再生,非常耐寒,被称为深秋眠型;2和3级品种秋冬季再生非常慢,耐寒性好,是秋眠型品种;4、5和6级品种秋冬季节有所再生,有一定耐寒能力,是半秋眠品种;7和8级品种秋冬季再生性能好,不耐寒,是不秋眠类型;而9、10和11级品种秋冬季节再生很快,很不耐寒,被称为极不秋眠类型。所以说低秋眠级品种生长慢,一般更耐寒,植株叶片比例更高,营养价值常高于高秋眠级品种;而高秋眠级品种再生快产量高,但品质和耐寒能力一般不如低秋眠级品种。

 


耐寒/越冬指数(WSI)

      由于低秋眠级品种一般耐寒性更好,以前用这一指标指导品种的种植气候区,寒冷地区种低秋眠级品种,气候温和地区种高秋眠级品种。但随着越来越多品种的育成和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苜蓿品种的耐寒越冬能力与秋眠级并不总是严格相关,于是就有了直接衡量苜蓿品种耐寒越冬能力的越冬指数。这是在美国明尼苏达和威斯康星等寒冷地区对苜蓿品种的越冬率进行测定得到的。越冬指数分1到6级,1级是极耐寒品种,6级是最不耐寒品种,测定结果显示,一些秋眠级别较高的品种,由于越冬指数低,也可种植在更寒冷的地区,获得更高的产量。

抗病指数(DRI)

      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是另一个影响持久性的因素,产量和品质再好的品种,不抗病虫害也就没有长期利用的价值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制定的抗病指数(DRI),用于表征苜蓿品种对炭疽病、黄萎病、细菌性萎蔫,镰刀菌枯萎和疫霉根腐病五种危害最大病害的抗性,最高得分30,表示对五种病害都高抗。

多叶品种(MULTIFOLIATE LEAF)

      苜蓿每片复叶的小叶数多于3片的被称为多叶品种,其具有同秋眠级中更好的品质,同等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更高。

持久性

      紫花苜蓿作为多年生牧草,用户很关注品种的持久性,即可持续稳产利用的年限。影响苜蓿持久性的因素除利用强度和管理水平外,品种的耐寒能力对北方地区特别重要,耐寒性不好的品种,经过一两个冬天,就由于死亡率太高而没有生产利用的价值了。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是另一个最能影响持久性的因素,也是好品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产量和品质再好的品种,不抗病虫害也无法长期利用,也就没有生产价值了。

品种比较

可选择最多3个品种比较